close


近日一直延燒的毒澱粉事件,它已存在幾十年了,只是大家都不正視它而已。


就像那麼注重食品安全的我,也曾忽視膨鬆劑,只知它不是好東西,偶爾吃一點沒關係啦!直到準備考證照,去上課才發現,小蘇打、泡打粉只是小兒科,當你看到阿母尼亞(Ammonium)~碳酸氫銨(Ammonium Bicarbonate)碳酸銨(Ammonium Carbonate)、明礬(硫酸鋁納、硫酸鋁鉀...),嚇死了,真的從此不再吃沙奇瑪、雙胞胎、麻花、油條、叉燒包...,證照也不考了。


台灣深受日本節目影響,那誇張的推崇~Q、湯汁流出、爆漿...。


結果就是,消費者一味的要Q,市場自然會生產Q。從早期的摃丸要Q,到米粉、粉絲、麵條,再到所有小吃、冰品,近日出現的韓國麵包,甚至歐包都很Q,這都是利之所趨,符合消費者需要,消費者要應當要自我檢討。


今天客人問我們:有沒有加...?


我只反問:我們何時強調Q、彈牙


一直以來,都強調無添加,只有麵粉、水、酵母菌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全麥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